身為同業,真心敬佩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的《沙丘》六部曲計畫,以及對於使用簡體譯稿的詳盡解釋。
坦白說,的確有很多人對於中國出版品存有戒心,不管是出於政治立場的感受,或是他們總是喜歡刪減不符自家國情與意識型態的內容,乃至於其鮮明的自製書文化風格……這些都可以理解。
但不能否認的是,在華文世界中,中國的確就是人才濟濟市場遼闊(人家印書都用萬本起跳,台灣還在擔心一刷一千賣不完),因此具備能進行大量外文內容翻譯的條件。如果外文基礎沒有那麼好,或考慮各種時間效益問題,那很抱歉,中國各種領域的翻譯成果還是我們很難繞得過去的輔助參考資料。閱讀引用只能後果自負,自己要多加小心。
另外是,也請大家認清一件事,台灣就是個基礎不穩且連年衰退的出版市場,而出版這件事情終究就是商業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出版社要發起經典重譯,而且還是分眾屬性極高的文本,往往困難重重。投入大量的成本,但不見得會有對應的銷量。因此採取簡體譯本但詳加考訂、編修,是一個不得不但也合理的選擇。真的不要以為考訂編修有比較簡單啊……
雖然不是說一定要買書支持才有資格評論翻譯品質,但某種程度而言,沒有文化消費的支持,這個產業就只能停滯,大家也就只能接受這樣的現實。
各位,把對作品的愛轉化成對出版業的支持吧,不要讓出版業只剩下愛啊。